摘要:(17:16 更新確診人數) 韓國「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今(26)日下午再新增284個確診病例,創下近日單日確診數最多的紀錄,確診案例來到1261,死亡數維持12人。 ...
她如果真的伸手就幫他順當地拉好拉鍊,這男人回家後應該會被處以極刑吧。
如《承諾與背叛》(La promesse,1996)裡心懷罪疚的少年對勞工遺孀的自白,又如《孩子》裡混混男友在「浪子回頭」後與女友的相撫哭泣。而在《少年阿罕默德》最後,少年終於態度鬆動請求原諒,當然又是另一個典型達頓兄弟式的結局——數度製造迷途,只為尋找一個決定性的良善時刻,並在壓力釋放後,將結局收於懸而未決。
文:張婉兒 女孩問男孩,更喜歡模糊的,還是清晰的自己?男孩低頭呢喃不知道。當然,《我想你》的處理或有些過分圓滿甜膩,像極了溫情主旋律。這個橋段讓人憶起在《兩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2014)的車裡,憂鬱症初癒、為重返工廠努力抗爭的女人要求丈夫別再刻意保護自己,以及此後壓抑已久的女人襯著車內搖滾樂,盡情釋放自我。不同於《兔嘲男孩》(Jojo Rabbit,2019)在處理上的輕巧討喜,《少年阿罕默德》幾乎從伊始就放棄觀眾對男孩的共情。除了片尾,本片對達頓兄弟過往作品的召喚,還包括當社工在車上問阿罕默德是否介意自己放音樂時。
多少有些苦澀,卻可見人性炙熱。孑然一身的觀影迷途 對《少年阿罕默德》的識讀困境,來自於人物不可捉摸的複雜內裡。而在2019年9月12日Banksy在IG貼出了這幅作品被清除的照片,而他原本預定要在脫歐那天將原本創作的續集(破碎一地的歐盟旗幟)覆蓋上去。
一個月後籌辦此展的皇家院士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像眾多藝術家邀請,Banksy則繳交了這件當初被拒絕的作品,並且是置放於其中最大的Gallery3,並且在IG上說出了這件事,再次開了專業單位一次玩笑,也再度告訴大家體制是怎麼一回事。(就在撰寫文章的同時,此件作品已被破壞,不知道是否是去死去死團幹的好事) 塗鴉剛開始被視為破壞市容及象徵髒亂和治安差。最後這件作品在2020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成交價達115.5萬英鎊拍出,沒能以當初在皇家藝術研究院250週年夏季展上惡搞標價的3.5億英鎊 賣出,但也超過了《氣球女孩》的104萬英鎊紀錄。覺得這件作品以Banksy的風格來說算挺溫馨的,可以想見,當時英國內部因為公投而造成社會分裂的情形有多嚴重,此時英國需要更多的愛。
《KEEP OU》 Photo Credit: banksy 皇家藝術研究院夏季展從1769年開辦至今毫無間斷,是英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展覽,擁有眾多媒材的作品,而作品是可以販售的,2019年由藝術家Jock McFadyen擔任策展人,今年是Banksy連續第二次參展。2020年1月底英國正式脫歐,但還有一年商討協議的緩衝期,而知名的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當然不會缺席表態。
沒想到脫歐這一齣鄉土劇也影響到他的連載之路,而因為作品被抹除也在當地引起了許多未能保留作品的紛爭,可以想見這個政治戰略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的廣告點。正式宣告脫歐時,「脫歐派」還在多佛海岸舉辦了聲光派對,可以想見這地方作為邊界的張力,同時也是Banksy選擇這裡的原因吧。而當英國脫歐,好奇對於他的創作來說會有什麼影響,讓他始終提醒人們脫歐議題呢?像是要從布里斯托到歐洲國家創作的時候不再容易、創作時的成本,像是噴漆、物流等價格會不會變貴?拍賣行拍賣他的作品將會付出更多關稅和文書作業,當然對他來說,拍賣的作品已和他無關。不過大眾也始終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人說是Robin Gunningham,也有人懷疑是英國樂團Massive Attack(強烈衝擊樂團)的創始者Robert Del Naja,因為他的旅遊史和Banksy作品的出現有許多的重疊
而在2019年9月12日Banksy在IG貼出了這幅作品被清除的照片,而他原本預定要在脫歐那天將原本創作的續集(破碎一地的歐盟旗幟)覆蓋上去。上述對他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歐洲國家與英國的經濟動盪、藝術產業影響和英國政治人物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便是個問題,本文將介紹近期他與脫歐有關的創作。2018年6月英國女王簽署並生效下議院通過的《退出歐盟法令》。因為2019年聖誕節的作品《the homeless》,英國衛報的藝術評論家Jonathan Jones的文章中第一句話,就直接問Banksy是否為新一代的狄更斯?創作常常針砭國際敏感時事及探討社會現況的Banksy,近期作品與脫歐脫不了關係。
《Brexit Mural》 Photo Credit: banksy 2017年5月7日Banksy的IG貼出了他在英國多佛(Dover)的Castle Amusements的建築上,繪製極巨大的歐盟旗幟,有一位踩著極高梯子的工人,正在敲碎五點鐘方向的一顆星星,後面整片旗幟都面臨分崩離析的零界點。沒想到脫歐這一齣鄉土劇也影響到他的連載之路,而因為作品被抹除也在當地引起了許多未能保留作品的紛爭,可以想見這個政治戰略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的廣告點。
2018年6月11日,Banksy於IG公佈了他的這件作品《Vote to love》,畫面採用當時脫歐派口號Vote leave,take control中的Vote leave以及主視覺的紅底白字,增加了較為淺色的to,並將原本的Leave以一個貼滿ok蹦的紅色新型氣球(招牌的紅色心型汽球3D版)將畫面變成了Love,而下方保留全民公投日期,維持公投海報的樣式。《KEEP OU》 Photo Credit: banksy 皇家藝術研究院夏季展從1769年開辦至今毫無間斷,是英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展覽,擁有眾多媒材的作品,而作品是可以販售的,2019年由藝術家Jock McFadyen擔任策展人,今年是Banksy連續第二次參展。
《Vote to love》 Photo Credit: banksy 2016年6月23日是英國去留歐盟的全民公投日,結果則是Vote leave[2]的脫歐派以51.89%些微差距勝出,這樣的結局讓原本主張留歐的首相卡麥隆提出辭呈。最後這件作品在2020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成交價達115.5萬英鎊拍出,沒能以當初在皇家藝術研究院250週年夏季展上惡搞標價的3.5億英鎊 賣出,但也超過了《氣球女孩》的104萬英鎊紀錄。而當英國脫歐,好奇對於他的創作來說會有什麼影響,讓他始終提醒人們脫歐議題呢?像是要從布里斯托到歐洲國家創作的時候不再容易、創作時的成本,像是噴漆、物流等價格會不會變貴?拍賣行拍賣他的作品將會付出更多關稅和文書作業,當然對他來說,拍賣的作品已和他無關。覺得這件作品以Banksy的風格來說算挺溫馨的,可以想見,當時英國內部因為公投而造成社會分裂的情形有多嚴重,此時英國需要更多的愛。可以確定的是,創作者出身於英國的布里斯托(Bristol)。還曾被日本知事認為出現在日本日之出車站的老鼠撐傘塗鴉為給日本人的禮物,可見Banksy的塗鴉意義和象徵已經被轉化,彷彿是份恩賜。
正式宣告脫歐時,「脫歐派」還在多佛海岸舉辦了聲光派對,可以想見這地方作為邊界的張力,同時也是Banksy選擇這裡的原因吧。(就在撰寫文章的同時,此件作品已被破壞,不知道是否是去死去死團幹的好事) 塗鴉剛開始被視為破壞市容及象徵髒亂和治安差。
這也是街頭藝術對於公共空間介入的極大值吧。不過大眾也始終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聖,有人說是Robin Gunningham,也有人懷疑是英國樂團Massive Attack(強烈衝擊樂團)的創始者Robert Del Naja,因為他的旅遊史和Banksy作品的出現有許多的重疊。
屋主應該也要開始思考該如何面對未來的觀光人潮,沒有了隱私權之外,也將會要思考作品的去留問題,因為之前已經有太多拆牆、轉賣或是直接抹除復原的案例了。曾幾何時,塗鴉變成了爭相寵愛、打卡景點甚至變賣的功能。
一個月後籌辦此展的皇家院士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像眾多藝術家邀請,Banksy則繳交了這件當初被拒絕的作品,並且是置放於其中最大的Gallery3,並且在IG上說出了這件事,再次開了專業單位一次玩笑,也再度告訴大家體制是怎麼一回事。2020年1月底英國正式脫歐,但還有一年商討協議的緩衝期,而知名的英國塗鴉大師Banksy當然不會缺席表態。歐盟旗幟的十二顆星星,並非是會員國的數量,在時間和宗教等各個層面的定義中,十二這個數字佔有重要的象徵當一個人開始沉浸在他人的眼光、誤以為這些是自己真正夢想時,便會墮落沉淪,忘記夢想,游移徬徨。
這也讓我更想要認真做好這件事,到了二○○七年夏天,我開始特地空出時間專心作畫。不過,我並沒有特別找人拜師學畫,也沒有接受任何人指導畫畫,因此在自行摸索的過程中犯過不少錯。
我飾演該片中的連環殺人魔池英民,在電影中他也是個會畫畫、雕刻的人。只是,我內心最深處的創造力仍無處發揮。
明明是漫無目的、純粹為了滿足自我而畫,竟能得到好評,讓我欣喜。它們幫助你朝夢想邁進時減緩痛苦,卻不是夢想本身。
那個啊,恩……」 「要丟嗎?我看還是丟了吧。在電影裡,演員沒有辦法成為純粹的創造者,電影是屬於導演的創作,演員不過是作品中的被攝對象罷了。記得當時畫了有三十幅左右吧?沒想到他還真的全數丟掉,看來那些作品在導演眼裡不怎麼具有收藏價值。我相信那些球員本來都不是為了金錢開始打球,他們本來的夢想,是成為在關鍵時刻打出漂亮全壘打的打擊手,或者是防禦率幾近於零的完美投手。
這成了他開始認真作畫的契機。他說自己是個喜歡畫畫的演員。
這成了我的創作契機,當時我一邊準備池英民的角色,一邊作畫。何況一般專業畫家都未必能舉辦個人畫展了,我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身為明星,太輕易地取得辦畫展這種機會。
不過,仔細深究的話會發現這件事其實很可怕。一件純粹因興趣而起的事情,最後竟演變成辦了畫展,直到那時,我才切身體會「純粹」背後隱藏的意涵,以及自己為什麼會那麼渴望畫畫。